“辦理轉貸,至少可節省幾十萬元利息”,隨著“提前還貸潮”的出現,不少擔保公司、貸款中介兜售起了“轉貸降息”的業務。真相是否真如中介宣傳的這般美好?記者深入調查發現,“轉貸”背后暗藏著多重收費套路,中介在招攬生意時,并不會將操作背后的風險明示。
2月28日,廣西銀保監局發布消費風險提示,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,理性看待提前還貸,認清其中隱藏的風險,勿入轉貸“陷阱”而導致合法權益受損。
調查:“轉貸降息”暗流涌
“轉貸后,利率能降到3個多點”“能省幾十萬元利息”……近期,一些所謂擔保公司、貸款中介通過互聯網平臺、打電話、發信息等方式向市民推介“轉貸降息”業務。這些“話術”誘惑不小,有人心動不已,有人已經嘗試。
“轉貸降息”究竟是如何操作的?記者聯系上一名自稱是擔保公司客戶經理的人士,交談中對方介紹說,申請消費貸、辦理經營貸都可以“轉貸降息”,利率可以做到3.6%~3.8%左右,其所在公司有銀行渠道幫忙操作。
該人士還向記者透露,消費貸要看有無繳納住房公積金等條件,單家銀行給予的消費貸額度相對有限,操作起來會麻煩一些。想要獲得更多的額度、更長的還款期限,最好是注冊營業執照后辦理經營貸,“如果你沒有營業執照,我們也可以代辦。同時,我們會幫你墊資贖樓,等銀行解除抵押后,再將房產重新抵押給新的銀行申請經營貸,經營貸的額度可以按照房產評估總價六成來申請,你給一點點手續費,一來一回就可以節省幾十萬的房貸利息,很劃算,我們幫很多人辦理過”。
算賬:“轉貸”成本并不低
“轉貸降息”真的很劃算嗎?曾在擔保公司從事貸款中介工作,現已轉行的陸先生直言,千萬別低估“轉貸降息”背后的隱形成本。
陸先生透露,有些擔保公司或者中介機構為個人提供墊資贖樓+申請貸款“一條龍”服務,每月會收取墊資金額1%左右的“墊資費”,銀行放款時再收取貸款金額2%左右的手續費,如需代辦注冊營業執照還要加收數千元的服務費。實際操作中,提前還貸、解押,再申請經營貸,整個流程辦下可能需要三四個月,這意味著光是“墊資費”就會高達3%~4%。再算上中介機構在經營貸辦下來后收取的手續費,整體成本會到5%~6%。
“假設辦得一筆3年期的經營貸,即便年利率是3個多點,但付給擔保公司或者中介機構的成本平攤下來,實際的年利率可能會到5個多點。”陸先生說,“轉貸降息”的效果未必有中介宣稱的那么美好,而且經營貸到期后能否成功續貸等問題也是必須要考慮的。
采訪中,還有多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指出,即便真如貸款中介所言,消費貸、經營貸到期后可以幫續貸,同樣也要產生“過橋資金”和代辦手續費等成本,屆時相關貸款的利率也是未知數。
提示:五大風險要看清
貸款中介招攬生意時,往往只算節省了多少利息,但卻絕口不提這項操作背后的風險。2月28日,廣西銀保監局在官網發出消費風險最新提示。其中提到,近期,個人住房“申請提前還貸”需求旺盛,社會上一些不法中介機構或個人趁機冒充銀行金融機構工作人員,以幫助“提前還貸”“轉貸降息”為名,誘導金融消費者用經營貸、消費貸置換房貸,甚至違規辦理轉貸業務。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,注意“轉貸降息”可能隱藏的五大風險,辦理個人住房提前還貸勿入轉貸“陷阱”。
廣西銀保監局還提醒,消費者應綜合衡量投資理財收益、已還款期限和個人還貸能力等因素,理性選擇是否提前還貸。在自有資金充足,且短期內沒有投資或較大采購需求的情形下,可以通過提前還貸、將住房商業貸款轉為公積金貸款等方式降低利息負擔。同時,還要仔細閱讀房貸合同中關于提前還款的約定,重點關注是否需要繳納違約金、是否有最低還款年限等要求。更為重要的是,應當增強風險意識,切勿輕信虛假服務宣傳,依法合規辦理借貸、還貸業務。
“轉貸降息”可能隱藏的風險
01 貸款違約風險
消費者未按貸款合同約定用途,將原本用于經營、消費的貸款用于償還房貸,可能被提前收回貸款,并需承擔違約責任。
02 高額收費陷阱
墊資過橋利息、服務費、手續費等高額費用,實際綜合成本可能超過銀行房貸利率,個別不法分子甚至騙走消費者的貸款。
通過偽造銀行流水、包裝空殼公司等手段向銀行申請經營貸款,這些違規操作涉嫌騙取銀行貸款,情節嚴重的將承擔刑事責任。
經營性貸款和消費貸款屬于短期貸款,期限一般為1~3年,利率浮動大,貸款成本不確定性增加,而且需要滿期后辦理續貸手續。如若消費者續貸審批不通過,不僅要額外籌措資金結清貸款,造成資金鏈斷裂,還會產生逾期還款不良征信記錄,影響日后個人金融業務的申辦。
部分中介為謀取非法利益,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,將辦理業務中獲知的客戶重要信息泄露給他人,或者出售客戶信息謀取非法利益,嚴重影響個人信息安全。